(今周刊1443)
台灣要邁向非核家園,只剩最後一哩路,今年七月核三「一號機」進入除役階段,曾在十年前占全台發電量十六%的核電,如今只剩核三「二號機」仍在運轉,發電占比降至三%,預計明年五月退場歸零。
廢核倒數之際,缺電和減碳的雙重焦慮襲來。放眼國際,許多先進國家近年已相繼返回核能懷抱;看向台灣,能源轉型目標跳票,綠能、燃氣進度落拍,也掀起務實修正能源配比的檢討聲浪。
於是,早在未來能源規畫藍圖消失的核電,再度成為全民熱議焦點;沉寂已久的挺核、反核派更重返火線,論戰一觸即發。
目前僅存的核三「二號機」,已過法定延役申請期間,即使國內三個政黨取得共識火速通過修法,打開核電延役大門只是第一步,未來還有漫長的社會溝通過程。
「返核」要花多久時間,能否救援未來幾年用電大爆發?投入的成本多高?人人不願面對的核廢料,與不可迴避的核安問題,又該怎麼解決?《今周刊》採訪多位對核能有不同見解的專家及代表,帶你從四大爭論點來看,核電延役究竟行不行?